
他们,用音乐叩响“星星的世界”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
拥有独特的心灵频率 却在社交与情感的轨道上踽踽独行 ……
这不是命运的“错误”
而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织就的无声壁垒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前不久,浙江音乐学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大儿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公益音乐会。舞台上,孤独症儿童与浙音志愿者共同演出,润湿了台下数百名观众的眼眶。这场名为“听见温暖的声音”的公益音乐会,正是双方两年来音乐疗愈探索的缩影——当医学遇见艺术,孤独的茧房正在被音符悄然叩开。
当歌声穿透伤痕的壁垒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病房走廊里,不时传来清脆的歌声与稚嫩的笑声,这是浙江音乐学院“医心乐护”音乐疗愈团队为患病儿童特别准备的“心灵SPA”。当《两只老虎》的旋律穿透消毒水的气味,当孩子们用沙锤敲出生命的节奏,音乐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而是化作一缕温暖的阳光,轻轻抚慰着病痛中的小小心灵。
浙江音乐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医心乐护”项目负责老师赵明明始终记得游戏室里那个全身大面积烧伤的男孩小宇(化名)。初次见面时,全身裹着绷带的小宇坐在妈妈的怀里,对任何互动都毫无反应。第三次疗愈活动时,当志愿者用吉他弹唱《小星星》,小宇突然拿起沙锤跟着节奏晃动,哼出了几个音符。“那一刻,整个病房都安静了,他的眼神第一次有了光。”赵老师回忆道。此后,小宇逐渐愿意参与合唱,甚至主动点歌。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浙大儿院的医生们,见证了不少“神奇时刻”——ICU里昏迷多日的孩子听到《熊出没》主题曲时突然眨眼;因肺炎入院拼命挣扎的孩子,听到击鼓声时突然寻找声音的方向,忘记了疼痛和恐惧……“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更是情感表达的出口。”
病房里的“音乐处方”
2023年6月,浙大儿院与浙江音乐学院共同启动“医心乐护”音乐疗愈暨“文艺赋美·音乐疗愈角”公益品牌项目。两年来,志愿者每周穿梭于滨江、湖滨两大院区,将音乐化为“处方”,注入不同科室:医院大厅的钢琴演奏缓解焦虑,病房游戏室内的音乐游戏帮助孩子忘记病痛,孤独症门诊通过社交训练来提升语言和情绪表达能力。
项目团队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柔性机制。起初,志愿者在游戏室用《幸福拍手歌》引导孤独症儿童互动,却发现孩子们对语言指令毫无反应。团队师生立即调整策略:改为吉他或电子琴演奏,设计“音乐握手舞”,当音乐声停止时,小朋友就要将手中的沙锤传递给旁边的小朋友,或者和他亲切握手,以此锻炼儿童患者之间的社交互动。这种“试错-迭代”的模式,让疗愈方案不断进化。
这套创新机制的背后,是240名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团队。他们经过儿童发展心理学、疼痛管理周期等多重培训,每次活动方案均由项目督导审核。项目不仅关注即时情绪安抚,更探索长效治疗模式:从团体疗愈到一对一病床服务,从儿童患者到未来将延伸至养老院群体。
在艺术中唤醒沉睡的春天
“我们就是玩具兵!主人出门了,大家快醒醒。”作为“医心乐护”项目的分支,“艺颗糖”创新团队成员与孤独症儿童跟随音乐跳跃着、舞动着,开展“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的现场教学。这个特殊“课堂”以《玩具兵进行曲》为背景,引导参与孩子运用身体部位,如拍手、拍腿、跺脚等身体声势训练,模拟军鼓节奏,通过身体声势与共同舞蹈来模仿玩具兵的出动玩耍的场面,以听觉、视觉、触觉的联动,在趣味互动中强化社会交往能力与创造性表达能力。
艺术与医学在此深度交织。由浙音“温暖的声音”师生创新团队、旅美青年作曲家楼柯吟等组成的疗愈音乐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残疾人福利保障指导中心、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负责人等共同启动音乐疗愈原创数字专辑《听见温暖的声音》创作计划。该计划汇聚国内外一批优秀青年音乐家、科学家和医学专家,通过音乐与医学的跨学科交叉与艺术创造性表达,原创一批有针对性的疗愈音乐,共建“音乐药方”曲库,推动音乐疗愈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而对浙音志愿者而言,这场实践更像一次心灵的“破壁”。2023级学生李佳诺作为团队负责人之一,参加了30余场志愿活动,当看到儿童患者脸上的笑容时,“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音乐的意义。”如今,2022级学生吕昕哲开始旁听音乐治疗课程,萌生了将其作为未来职业的念头。而在“医心乐护”团队,像他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段经历像一颗种子,悄然埋入心田——关于音乐与医学交汇处的无限可能,正在他们心底静静生根,等待未来绽放成林。
两年深耕,音乐疗愈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庇佑生命的绿荫。在这里,每一个音符都是希望的注脚,每一次合奏都在诉说:即使命运布满裂痕,光总会从缝隙中透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