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往之,终成现实
汪艺涵,中共党员,浙江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会员。2023年以综合排名第三的成绩考取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表演(二胡)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孔艳艳。入校以来,连续两年获得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以及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23年获评浙江音乐学院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民族乐队学院、国乐团和弦乐团的多场演出活动。曾获西湖国际青少年音乐节中国乐器艺术节高等院校专业组二胡独奏金奖,首届白玉兰国际音乐节国乐竞演大赛全国总决赛专业青年组·二胡演奏二等奖、职业组·组合类二等奖,第二届“敦煌杯”中国民族室内乐、重奏比赛职业青年A组铜奖。2022年5月在浙江音乐学院第二届拉弦艺术周闭幕式音乐会中担任独奏。 从春开始编写,在凛冬盛开的梦, 你打马走过贫瘠沼泽,与万籁群峰。 有时月光灰的朦胧,雾一样行踪不定, 你便撞破时间的枪,势如潘帕斯的雄鹰。 你听见,人们喧吵,光在燃烧, 但没有谁能阻拦一棵野花的自由绽放。 你日夜仰望的山巅光景, 终是,触手可得的星空。 读研的想法,早在大二时就已在她的内心悄然萌芽,这也得到了父母家人的支持。7岁开始学习二胡的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担任所在学校民乐团的首席。“考入浙音的那一刻,我正式走上了二胡专业的道路。” 本科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她不断思考着未来人生的前进方向。“大学四年时间有限,需要学和想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在二胡演奏专业上继续深造,这是我考研的初衷。”于是她背着琴,一点一点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考研就是一个间歇性崩溃、习惯性自愈的过程,日复一日的生活,虽然枯燥但很充实。其间会产生自我怀疑,但她从来不会自我否定。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每天向着自己的目标攀登一小步,积累下来就是飞跃的一大步。目标坚定,规划合理,相信自己,是她成功上岸的三大法宝。 问 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考研的? 答 大三前后就一点一点慢慢准备起来了,包括联系导师等等。专业的曲子一直有练在手上。文化课方面,主要是在大三的暑假开始学起来的。 问 父母对于你考研的态度? 答 大力支持。而且是鼎力相助。考初试他们陪我去考的,那段时间刚好疫情特别严重,怕我染上新冠影响考试,爸妈在防疫这块上花了很多心思,他们自己出门都很小心,特别注重防护。多亏了爸妈,我才得以安然无恙,顺利考完初试全程。 问 备考初试是在哪里复习的?大致作息是怎样的? 答 虽然我家在杭州,但开学后我还是选择在学校里复习,因为学校里更有学习的氛围。每天早上大概8点起床,我的学习场所基本以绿卡(艺创空间)为主,在里面看网课、刷题和背书,一直待到它打烊,大概晚上9点,回南区。回宿舍后,我会去宿舍三楼的自修教室,继续学习到11点半~12点。12点左右,回寝室休息,和舍友聊聊一天的学习情况,交换一些复习经验,然后就必须赶紧洗洗睡了,不然再迟会影响第二天的“行程”。越到考前起得越早,考前一周基本就维持在6点半起床了。每天睡眠不多,但神奇的是第二天也能像打了鸡血一样地准时起床。 问 有考虑去图书馆或是在寝室学习吗? 答 图书馆主要是人很多,而且不太能在里面背书,回声会很大。我的学习地点还是以能大声背书为首要条件。寝室的话,对我来说只是休息的地方,不太适合学习。 问 你来说挑战最大的科目是什么? 答 中外音乐史论。因为要背的内容真的很多很多,而且得一直背,不然很容易遗忘。有些内容还很难背,背了忘忘了背 问 备考时的心情如何? 答 我总体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但是也免不了偶尔心生绝望,总感觉要来不及了来不及了。睡眠也不太安稳,感觉梦里也在背书。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几次晚上11点在宿舍一楼大厅里,一个人坐在角落背书,头顶一盏小灯投射下来的光线照在手中的复习资料上,十一二月的天气已相当寒冷,背书又背得很艰难,当时真的就是一种非常凄凉的感觉。 问 你是如何克服这种消极情绪的呢? 答 好在大部分复习时间里都有一起考研的好朋友的陪伴,休息的间隙可以聊聊天,或者讨论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放松了我的心情。 问 有没有想过中途放弃? 答 没有,从来没有。我下决心要做的事一定会做到底,即使无法清楚地预见考研的结果,我也会在一片迷雾中坚持向前走。 问 被目标院校拟录取了,你的心情如何? 答 当然是开心的。其实在看到拟录取名单的那一刻,也不是特别激动,反而是一种突然释然的感觉。准备了那么长的时间,一路走来,感慨良多 问 最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 答 不要熬夜!!!作息要规律,这样才学得动。考研固然是一条难走的好路,但不是唯一的路;即使第一次没有考上也不要气馁,考研的过程本身对自己就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圆梦上音,离不开父母的鼎力支持、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同学们的温暖鼓励。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她强烈的考研决心,使她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定不移、迎难而上。面对未来的道路,她表示,充满了期待,也准备好了迎接新的挑战。